新闻动态

执行力提升行动:优秀征文丨“执行力”的背后是责任感

2020-09-11 17:10:15 兴原河北分公司

 

前不久,为了响应和落实集团公司“执行力提升年”的号召,公司组织发放了《华为执行力》一书,组织我们进行学习。虽然还没有细细读完,但在读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感悟,希望这些感悟能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指导,能够把“执行力”贯彻的更加扎实和深入。

关于“执行力”,平安保险的马明哲先生曾如此评价:“核心竞争力就是所谓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可见,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更是企业生命力的来源。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狼性文化”、“床垫文化”都是关于执行力的最直接的展示。那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强大的执行力呢?在我看来,执行力的背后正是责任感的作用。在《华为执行力》中,开篇就详细阐释了责任的意义。

为人称道的执行力,必然不只是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更多的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积累。企业中的每一份子都愿意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贡献自己最大的能力,执行力也便因此产生。而让每个人都愿意贡献最大的力量,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关乎个人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关乎投入于产出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关乎每个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缺乏这种责任感,工作不过变成了混日子,推诿扯皮也就成了常态。培养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也是企业各级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目标的制定和传导。有目标才会有责任,有责任才会有执行。而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此结合员工的个人目标来制定集体目标,再把集体目标分解传导到每个人,与个人目标相互作用,才能激发心底的责任感。制定集体目标时,也要真正考虑什么是“一定要”,什么是“想要”,明确重点。而实际当中,很多时候集体目标的制定很少和个人目标进行互动,目标的引领效果就打了折扣。

二、明确的制度和公正考核。引导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相一致,就少不了明确的制度。要想达到个人薪资增长的目标,就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对应的集体的目标也可以水涨船高。而公正的考核正是员工对制度信心的体现。在没有明确制度和公正的考核的情况下,遇到挫折或过于随意的考核,往往会伤害员工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

三、慎重的决策。作为管理者,或多或少就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力。而这些决策都是要靠执行才能变成产出。不合理的、反复变更的决策会让员工产生“上级不够负责任”的印象,员工也会因此效仿,执行力也就荡然无存。因此,每一项决策都应当是慎重的。

四、适度的授权。日常工作中,有不少的工作是需要授权给员工去完成的。可是管理者往往只授权了任务,忘了授权资源,甚至会让被授权的员工会产生一种被“甩锅”的感觉。其实,在需要授权的工作中,不仅仅要授权他使用相应的资源,更要同时将这份授权告知与此相关的其他部门和人员,以便资源的调动,也更有利于帮助被授权人建立被认同的感觉,责任感自然满点。

五、及时的响应。在员工遇到困难进行求助时,哪怕不能解决问题,也需要进行及时的响应。让他知道,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他一起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也就成了建立责任感的过程。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员工也会主动去汲取教训、进行改进,而不是抱怨和“甩锅”。

六、勇于承责。当真的遭遇失败,对内部而言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用于承责。切忌简单的把责任归咎到某一个两个员工的身上。勇于承责,虽然看似“护犊子”,但很可能收获员工的反思和改进。简单的归责,除了激起员工的逆反,让其他员工一边“吃瓜”一边感叹凉薄之外,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收获。同时,管理者的勇于承责,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营造负责任的文化。

七、认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习惯。一味要求员工事事处处按照管理者的标准行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会成为责任感培养之路上的阻碍。作为管理者,应当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在符合集体目标的前提下,认同员工的个性和习惯,引导完全不同的员工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才是管理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责任感的一点认识,与大家共享。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多的关注责任感的激发和培养,让每个人都焕发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全情投入,执行力也便可以应运而生。

事业部客户部 郭海 供稿